节目:
焦阿基诺·罗西尼(弗里德里希·贝尔编曲)
F大调第一木管四重奏:第二及三乐章
李一苇(长笛)
方晓佳*(单簧管)
陈定远(巴松管)
包文庆*(圆号)
歌剧
乔治·比才《卡门》:“Nous avons en tête une affaire”
朱塞佩·威尔第《茶花女》:“Brindisi”
叶葆菁丶林颖颖丶罗晓晴丶谭乐轩(女高音)
史韶韵(女中音)
谭天乐(男高音)
施敏伦丶曾捷丽(钢琴)
郑靖楠《古音之二》(2016, 2018)
郑靖楠(呼麦)
龙向辉(小提琴)
李俊乐(口琴)
许翔威《疾风·劲草》
龙向辉(小提琴)
李一苇(长笛)
方晓佳*(单簧管)
周启良(结他)
佛兰明高:《Cantiñas》
王丽虹(编舞及舞蹈)
陈石明(结他)
潘慧仪(咏唱)
蒋昭仪(拍手)
芭蕾舞:《Konstellation》
苏汉华(编舞)
尹宝铃(舞蹈)
香雪露(舞蹈)
彭翊展(舞蹈)
思琪(舞蹈)
殷晋雄(舞蹈)
当代音乐及舞蹈:《Pulsars between Infinity and Nothingness》
查海伦(钢琴)
林伟源(编舞及舞蹈)
F大调第一木管四重奏:第二及三乐章
罗西尼於1804年创作了六首奏鸣曲,当时他仅有十二岁。这套奏鸣曲最初是为两把小提琴丶一把大提琴和一把低音大提琴而写的,并以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出版。这场滙演呈献的木管四重奏版本是由单簧管演奏家贝尔在1828至1829年期间改编而成的。木管乐器最普遍的组合为长笛丶双簧管丶单簧管和巴松管,但贝尔却改编给长笛丶单簧管丶巴松管和圆号,增强了低音部分,犹如原曲中重视低音的声部,从而产生独特的音色效果。贝尔本身为单簧管演奏者,熟悉各种木管乐器的音色和特质,因而在四种乐器的编曲上做出层次感,既丰富了此奏鸣曲的内涵,亦保留了罗西尼作品中所展现的喜悦气氛。
第一奏鸣曲原曲是用G大调写成的,但是贝尔将它移至F大调,这样更适合管乐器的音域和音色。第二乐章行板以长笛主奏,由富於表现力的旋律引领至生动活泼的中段,然後进入乐器之间对答的段落。第三乐章回旋曲同样由长笛演奏主题,在整个乐章中不断重复,中间间以各样乐器表现技巧的段落。
朱塞佩·威尔第《茶花女》:“Brindisi”
比才的《卡门》於1875年3月3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至今成为世界上演出次数最多的歌剧之一。这歌剧故事丰富迷人,配上既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令人永难忘怀。
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也是世界上极受欢迎的作品。威尔第在生活中经受各种挫折,他透过《茶花女》批评社会的虚伪,同时颂扬人性的尊严和生命。部份的女高音咏叹调非常具挑战性,因而闻名遐迩。
一众本地着名歌唱家将会呈献其中经典选段,并配上钢琴四手联弹,展现美妙的歌声,咏唱历久不衰的爱情故事。
「呼麦」是一种源於蒙古的喉唱艺术,演唱者通过巧妙调节共鸣腔,同时唱出两个音(基音及泛音)。郑靖楠为作曲家兼呼麦演唱者,努力探索在创作中使用呼麦的可能性。
《古音之二》(2016, 2018)为小提琴丶半音阶口琴和呼麦/口簧琴而作,揉合古今及东西方的音乐元素。在乐曲的最後一段,三位音乐家会即兴演奏,透过声音互动,为作品注入生命。
这首乐曲自由奔放,也适合街头表演。
《疾风·劲草》是这场滙演的点题曲目,由本地着名作曲家许翔威於 2013 年写成。许氏并特别为今次的演出重新编曲,以颂扬长期投身音乐艺术丶默默耕耘的本地音乐人。这部室乐作品以「无穷动」的动态运行,在展露演奏者的紧密合作和互动之馀,也呈现每位乐手独当一面的演奏技巧和特色。合奏部份在此曲中尤为重要,各乐器的配合和平衡令整体坚实的力量与和声有理想和匀称的效果。此外,象徵着刚毅和不断努力的持续音与反覆音型,让乐曲徐徐开展及演变,从青春迈向稳重成熟,其间变化流畅自然,组织缜密,表现出音乐家择善固执及志气昂扬的特质。
此乐曲乃为长笛丶单簧管丶小提琴和结他而作的单乐章作品。起初从一段由「风」所引发的趣味音色的前奏开始,及後接连的段落皆紧密连系,节奏精炼流丽,全曲一气呵成。其音乐风格与技巧不拘一格,新古典丶简约丶现代语汇共冶一炉。
四颗灵魂由舞蹈与音乐串连起来,碰撞出时而感性丶时而热情澎湃的演出。
「佛兰明高」起源於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卡迪斯(Cádiz)。Cantiñas是佛兰明高表演形式的一个分支,通常以大调演奏,带有节日的喜庆气氛。编舞及舞蹈家王丽虹凭藉精湛舞艺,配以狂野奔放的结他丶节奏感十足的拍手及扣人心弦的吟唱,引领观众感受舞者及乐手的神韵和能量。
苏汉华为这次滙演改编舞作《Konstellation》,五位芭蕾舞新秀舞动身姿,勾勒出星宿的轮廓,带领观众进入无穷的想像空间。
作曲和编舞的关系常被描述为音乐与舞蹈的「联姻」。音乐家和舞蹈家藉着合作,寻找两种艺术形式在情感与身体之间的联系。透过这种合作,不仅不会令任何一方失去自我,反而使二者融合但又同时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创作者必须对了解他人有浓厚的兴趣,从而透过分享以连繋彼此。这场音乐与舞蹈的合作实验追求艺术成果之馀,更着重探索两个独立艺术家之间的情感交流。

李一苇以一级荣誉成绩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2014)及一等成绩毕业於英国皇家音乐学院(2016),自2011年起成为香港小交响乐团的特约乐手,现为香港创乐团成员。
李氏热衷於推广现代音乐,曾以长笛手和指挥身份首演及指挥多位本地作曲家的作品。在2013年至2017年间,他获邀参与香港创乐团现代学院丶伦敦小交响乐团学院丶维也纳声响论坛室乐团IMPULS学院及琉森音乐节学院之演出,并与法国现代乐集及指挥平沙尔丶吉尔伯特及玛尔姬等合作。他也曾以独奏家身份於庆祝布列兹90岁大寿的音乐会(2015)及其纪念音乐会(2016)中亮相。
近年委约作品包括为澳门 Sound and Image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开幕礼创作的《Aeolian Scriptures》,为西班牙奥维耶多新音乐节创作的小/中提琴二重奏《sous rature》,以及为本地艺术家伍韶劲於冰岛 CYCLE 音乐及艺术节参展之装置艺术作品《闲》而创作电子音乐《Midnight Sun》。

方晓佳在2006年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在学期间师随史安祖;及後前往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进修,师随名师乃迪克和大岛文子,并於2008年修毕硕士学位。
方氏自2008年起担任香港小交响乐团单簧管首席,2009年为乐团於香港艺术节的音乐会担任独奏,同年於卡奈基音乐厅的魏尔厅作独奏首演。2010年,他於乐团在上海世界博览会呈献之香港活动周的闭幕节目《士兵的故事》中担任独奏。
方氏曾活跃於亚洲青年管弦乐团丶香港管弦乐团及澳门乐团等乐团。除了在两岸三地演出外,他亦往世界各地演奏,包括美国丶加拿大丶法国丶意大利丶南美洲丶日本丶新加坡丶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

陈定远以一级荣誉成绩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师随前香港管弦乐团巴松管首席金瑞。2014年,陈氏到柏林艺术大学修读硕士学位,师随 Eckart Hübner 教授。
除以独奏者身份演出外,陈氏亦积极参与乐团演出,包括香港小交响乐团丶香港爱乐管乐团等。他曾入选由香港电台举办的「乐坛新秀2011」,同时获得「评判之选」,并於2012年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全额资助参与着名的美国阿斯本音乐节。
陈氏曾出任「巴松馆」主席,致力向普罗大众推广巴松管。2017年加入上海交响乐团,出任巴松管首席。

包文庆於2011年以一级荣誉成绩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士课程,师从裘德礼;随後於卡奈基梅隆大学完成音乐硕士学位,师从卡伯列罗。
包氏於2007-2009年间曾随亚洲青年管弦乐团前往内地丶日本丶韩国和台湾巡回演出。2010年以客席圆号首席的身分,参与香港小交响乐团在巴西丶乌拉圭和阿根廷的南美巡回演出。他过去亦有参与日本太平洋音乐节和美国国家管弦乐学会的音乐会,在雷西丶费殊丶史拉坚丶赫格等多位着名指挥的领导下演奏。
包氏於2013年加入香港小交响乐团,担任圆号首席。

叶葆菁先後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和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获音乐学士及音乐硕士衔。
叶氏演出经验丰富,较瞩目的有: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启用乐季,与世界着名男高音卡拉斯合唱音乐会;在香港「非凡美乐」制作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饰演女主角;在意大利拉温纳的圣维他利大教堂演出《圣母悼歌》,这是她首次在欧洲以女高音独唱身份亮相;2011年及2013年在巴赫大师利灵指挥下,分别担任巴赫《B小调弥撒曲》及海顿《创世纪》的女高音独唱。
近期演出包括香港管弦乐团的《仲夏夜之梦》;在意大利维罗纳及克雷莫纳献唱魏拉罗伯士《巴赫风格的巴西组曲之五》;以客席女高音身份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演出;以及於「法国五月艺术节」参演比才歌剧《卡门》,饰演米凯拉。

林颖颖在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及後获李宝椿慈善信托基金海外深造及专业培训奖学金在英国威尔斯国际声乐学院修读高级声乐(歌剧)硕士课程,并以卓越成绩毕业。
林氏在亚洲及英国多部歌剧制作中饰演主要角色,当中包括《卡门》的米凯拉丶《茶花女》的薇奥列达丶《弄臣》的吉尔达丶《魔笛》的夜后丶《梦游女》的阿美娜及《塞维尔理发师》的露仙娜。除歌剧外,林氏亦演唱过马勒《第二交响曲》丶萧斯塔高维契《根据博克的诗写的浪漫曲七首》,以及获邀参与香港巴赫合唱团《圣诞节清唱剧》丶英国肯特交响乐团音乐会巡演及卡迪夫千禧中心歌剧滙演。另外,她曾於英国萨德斯威尔斯剧院丶西敏寺及荷兰宰斯特镇等献唱新曲。

罗晓晴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声乐系,师承徐慧女士。2006年前往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进修,师从 Joy Mammen。
罗氏擅於演唱各种类型音乐,由巴洛克丶艺术歌曲丶歌剧以至现代音乐。近年多次获邀参与本地及世界首演。2012年,她首次参与香港艺术节,在苏柏轩指挥丶林安淇创作的新作《六月恋人》中担任要角;同年成为首位在香港参演荀伯克《月迷彼埃罗》(由 Paul Zukofsky 指挥)的香港女高音。2014年,她与格林美大奖得主 David Russell 於意大利同台演出 Fausto Tuscano 的《Due volte è iniziata la mia vita》;同年,与爱丽斯实验剧场於新视野艺术节携手呈献匈牙利作曲家 György Kurtág 为女高音与小提琴而作的联篇歌曲《卡夫卡片语》。
她现为 RapsoVoce Performance Collective 艺术总监。

谭乐轩先後於香港演艺学院取得音乐学士学位及演艺专业文凭。其後,她於纽约曼奈斯音乐学院修毕音乐硕士课程。
谭氏於第 32 届贝弗迪尔国际声乐比赛的分站中胜出,晋身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之决赛周。她也曾入围台北世华声乐大赛的准决赛。谭氏曾饰演的歌剧角色包括:《波希米亚的生涯》的咪咪及穆塞塔丶《茶花女》的薇奥列达丶《唐璜》的爱维娜丶《女人皆如此》的德斯皮娜丶《卡门》的米凯拉丶《天堂与地狱》的爱神,以及《巴黎人生》的蜜狄娜等。

史韶韵在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取得声乐硕士;其後於密芝根州立大学完成音乐艺术博士学位。
史氏曾於多个歌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包括罗西尼《仙履奇缘》的灰姑娘丶法雅《彼得先生的木偶戏》的男孩丶卡坦《佛罗西雅与亚马逊》的包娜等。她亦与不同歌剧团合作演出,如美国激流市歌剧院之比才《卡门》(梅塞德斯)丶香港歌剧院之威尔第《茶花女》(芙罗拉)及《罗密欧与朱丽叶》(斯蒂芳诺),以及澳门国际音乐节之普契尼《安洁莉卡修女》(护士修女)。
除歌剧演出,史氏曾在香港及美国举行多个独唱会,亦为不同管弦乐团的音乐会担任独唱,包括马勒《旅行者之歌》丶巴哈《圣母玛利亚的颂歌》丶海顿《和弦弥撒曲》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丶威尔第《荣耀颂》丶舒伯特《Ab大调弥撒曲》及《C大调圣母赞主颂》等。
除了演唱事业以外,史氏亦积极参与教育工作,现任教於香港演艺学院丶澳门理工学院及澳门科技大学。

毕业於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谭天乐曾在世界各地不少音乐会丶歌剧和其他制作中担任要角。於19岁时,他出演普契尼《祖安尼·斯基基》中的雷诺乔,随後亦演出超过三十个歌剧角色,如《赛维尔理发师》的亚马维瓦伯爵丶《女人皆如此》的佛兰多丶《爱情灵药》的尼莫连奴丶《军团的女儿》的东尼奥丶《杜兰朵》的庞大臣丶《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提宝丶《蝴蝶夫人》的五郎丶《卡门》的拉门达度等。
谭氏於2011及2013年以合唱总监的身份带领香港儿童合唱团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交响圣诞天使」及佛汉威廉士的《第七 - 南极交响曲》。2014年在由香港电台丶香港歌剧院及香港青年协会合办的《谱Teen同唱》万人音乐会中,谭天乐获委任为合唱总监,以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打破健力士世界纪录。谭氏亦活跃於本地流行乐坛,担任编曲丶作曲丶现场演奏及和音的工作。
谭氏现为香港歌剧院合唱团总监丶香港演艺学院合唱团指挥,亦任教於香港演艺学院丶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儿童合唱团。

施敏伦毕业於美国伊士曼音乐学院,取得音乐博士学位。2001年获伊士曼协奏曲比赛冠军,两年後成为美国MTNA史坦威钢琴比赛国家总决赛入选者。施氏曾以独奏身份与美国德州沃斯堡室乐团丶伊士曼交响乐团及室乐团丶香港管弦乐团及香港小交响乐团等合作。她亦活跃於室乐演奏和致力推动新音乐,不时参与香港电台第四台音乐会,并获邀於法国五月艺术节及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施氏现於多间大学,包括香港演艺学院丶香港科技大学丶香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任教。

曾捷丽以优秀成绩获得美国伊士曼音乐学院之硕士及博士学位,并於2008至2011年在该校担任史奈德教授的钢琴助教。
曾氏活跃於世界舞台,足迹遍及亚洲及欧美。她於2009年在纽约卡奈基音乐厅献艺,并曾与美国伊士曼交响乐团丶香港演艺学院交响乐团丶指挥家法朗丶辜柏麟及甘帕斯特里尼等携手演出。2015年,她获邀参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之「音乐显才华系列」,於香港大会堂举行独奏会。
曾氏热爱室乐演奏,曾参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撒尼布音乐节,并在美国缅因州的奈素音乐厅丶纽约的交响乐广场丶哥伦比亚大学的米勒剧场丶纽约州的乔治伊士曼堂等演出中亮相。她亦与汤普森合作为国际小号协会灌录巴赫咏叹调三重奏的唱片。
曾氏现为香港浸会大学钢琴系导师,并於香港演艺学院教授钢琴室乐及重奏演奏艺术。

郑靖楠现於香港演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主修作曲。郑氏的作品风格多样,由器乐到大型多媒体作品均有涉猎,作品曾於不同地方演出,包括维也纳丶墨西哥丶澳门及深圳。
2016 年,他所写的《碎》入选 ABLAZE Records SINFONIA 唱片系列。其作品《聚散》和《寨城》亦先後於2016年及2017年获香港中乐团於「心乐集」音乐会演奏。他为长笛丶单簧管和钢琴所写的《分裂》在维也纳举行的香港维也纳音乐节中首演,而电音作品《时间和地球》亦被 MUSLAB 挑选和广播。最近他在第一届「香港演艺学院节2017」举办的多媒体音乐会《我城》担任艺术总监和作曲;其作品《我城》获颁发「最佳跨学院制作」。
郑氏同时是钢琴演奏家及呼麦演唱者,以呼麦演唱者成功入选香港电台「乐坛新秀2017」。

许翔威创作三十年,发表逾二百首作品。其作品於世界各地演出,当中包括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丶「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世界音乐日」丶世界口琴节丶曼哈顿香港音乐节及上海世界博览会等。许氏屡获本地专业团体委约新作,如香港管弦乐团丶香港中乐团丶香港小交响乐团丶香港城市室乐团丶香港电台和香港艺术节。论述其创作之书籍包括《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丶《香港音乐发展概论》及《香港管弦乐团三十年》等。
许氏曾出任香港作曲家联会理事逾二十年,并数度代表香港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作曲家论坛」。2012年获选为音乐新文化「主题作曲家」。他现为香港口琴协会荣誉驻团作曲家及香港结他乐团驻团作曲家。

龙向辉於1980年前往瑞士 International Menuhin Music Academy 深造,师从Alberto Lysy丶Sandor Vegh 及Yehudi Menuhin,并随Camerata Lysy Gstaad室乐团在瑞士丶英国及葡萄牙演出。1981年移居奥地利维也纳,就读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期间,他於1985年赢得香港青年弦乐手大赛亚军,在香港艺术节举行独奏会。他在1988至1994年期间先後任职维也纳剧院丶雷蒙剧院之第一小提琴手,以及圣保顿省府剧院之署理乐团首席。
1994年龙氏加入香港小交响乐团,先後担任助理乐团首席及署理乐团首席,直至2009年。他先後获邀为萨尔茨堡学院演奏室乐团丶泛亚交响乐团及香港小交响乐团担任独奏,并多次参与梅广钊的多媒体演出,以及在电台作录音演奏。自1997年起他任教於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积极参与本港的音乐教育工作,多次为香港校际音乐节选曲,举行大师班和讲座,并经常在音乐比赛中担任评判。

李俊乐毕业於香港教育大学,取得创意艺术及文化(荣誉)文学士学位,主修音乐。他曾前往奥地利及美国追随口琴演奏家 Franz Chmel 及 Howard Levy 学艺,现跟随笙演奏家郑德惠钻研演奏技巧,被誉为集古典音乐丶流行音乐丶蓝调丶爵士音乐於一身的口琴家。
2011年,年仅19岁的李氏获选为香港电台「乐坛新秀」,翌年赢得「亚太口琴节」冠军。2014年於纽约举行的国际协奏曲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获邀於纽约卡奈基音乐厅作独奏演出。2017年,他於德国「世界口琴节」夺得独奏冠军。
李氏於2018年推出《李俊乐和他的喝采三重奏专辑》,备受好评。

资深结他演奏家周启良,14岁开始研习古典结他,1982年赢得香港结他大赛古典组冠军。1984年赴西班牙随 José Luís Rodrigo 教授学习西班牙结他音乐演绎。1987年到西班牙 Córdoba 参与由 Paco Peña 主办的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la Guitarra,随 Manuel Barrueco 及 Benjamin Verdery 习艺,同年考入西班牙马德里皇家音乐院深造,师随 Jorge Ariza 及 Demetrio Ballerstero。
周氏除於欧亚多地演出独奏及室乐节目外,他更不断创作与改编结他作品,并首演超过30首香港作曲家之结他作品。他至今录制了「24 Guitar Selections (1989-1990) 」丶「Duet」丶「六弦新世界」及「Lollipops」四张专辑。

王丽虹於2002年取得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艺术学士(荣誉)学位,主修现代舞及副修编舞。2012年远赴西班牙Fundacion Cristina Heeren de Arte Flamenco修读佛兰明高舞蹈文凭。
王氏曾参与多个本地及海外的舞蹈演出,如第二届台湾国际舞蹈节(2001)及德国世界舞蹈联盟国际舞蹈节(2002)。其他演出包括台湾舞台剧《邓丽君传奇音乐剧—但愿人长久》丶三分颜色《飞行运动员》丶城市当代舞蹈团《後狮子山下的游园荆梦》丶钱秀莲舞蹈团《武极三》系列及香港着名编舞家潘少辉先生的环境舞蹈系列之《米丶辣丶禅丶色》。此外,王氏亦醉心於编舞,曾於香港舞蹈联盟的「舞蹈平台」中发表个人作品《陈皮妹》。
王氏现为佛兰明高导师丶自由舞者及编舞者,致力推动舞蹈教育工作,曾为多间中丶小学及特殊教育机构提供不同的舞蹈课程。

陈石明随 Penny Wong丶Carl Marin丶Gerardo Alcala 诸位老师学习佛兰明高结他,又随苏朗鸣老师学习古典结他。2012年於柴湾青年广场Y剧场独奏演出,并现场伴奏佛兰明高舞蹈。2014年起,他为多位外国舞蹈家 Oscar Nieto丶Manuel Liñan丶Omayra Amaya丶Marco Flores丶Olga Pericet丶Maria Bermudez丶Maribel Ramos 等来港举办的舞蹈工作坊担任现场结他伴奏。2015年6月於王丽虹的佛兰明高舞蹈演出「Alma y Raices」中担任全场结他伴奏及编曲。陈氏现为本地佛兰明高组合「Sentido Flamenco HK」的成员。

潘慧仪於2008年开始学习佛兰明高,自此活跃於佛兰明高舞坛。自2015年起,她研习佛兰明高歌唱,师从西班牙塞维利亚专业佛兰明高歌手 Karina Feal Silva。
凭藉对西班牙文及佛兰明高舞蹈的认识,潘氏在歌唱中善於表达歌词涵意和歌曲意境,以及掌握佛兰明高歌曲中不同曲式或风格的节奏,尤其擅长佛兰明高舞者伴唱。她曾以独唱或伴唱的身份参与演出,其中包括Club de Estrellas 在2016年及2017年举办的佛兰明高年度表演(并同时担任佛兰明高歌唱部分的音乐编排);香港西班牙商会2016年晚宴(与 Esencia Flamenca HK 合作);及由 Flamingo Flamenco, Clara Ramona Danza Flamenca, Hong Kong Flamenco Art Centre, Pro Guitar 等单位主办的佛兰明高表演或活动。

蒋昭仪在居於爱丁堡期间开始接触佛兰明高,随即爱上并持续在佛兰明高方面发展。

苏汉华早年跟随邓曼妮老师学习芭蕾舞,後於1986年前往北京舞蹈学院受训。他於1995年到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深造,并考获芭蕾舞教学最高资格之一的专业舞蹈教师课程文凭。
苏氏於1989年赢取日本亚太芭蕾舞大赛最高荣誉金牌;他於同年加盟香港芭蕾舞团,1991年晋升为首席芭蕾舞员,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本地男舞者。在香港芭蕾舞团的十一年间,苏氏演出多个主要角色,包括世界首演之《末代皇帝溥仪》的溥仪丶《天鹅湖》的齐格弗里德王子丶《仙女》的詹姆斯丶《小飞侠》的小飞侠及《胡桃夹子》和《灰姑娘》的王子。他亦参与巴兰钦的《Who cares?》及麦美伦的《Pavane》等演出。
苏氏在2002年退出舞台後成立香港青年芭蕾舞专业训练中心,致力推动芭蕾舞教育,把知识和经验传给下一代。2011年,他创办亚洲国际青少年芭蕾舞大赛,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芭蕾舞爱好者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

钢琴家查海伦於美国伊士曼音乐学院完成演奏家证书(2007)及音乐艺术博士学位(2010),师随娜丽塔特鲁。她为第十二届香港(亚洲)钢琴公开比赛公开组冠军(2002),并於美国德州钢琴节(2006),伊士曼音乐学院协奏曲比赛(2007),以及千岛国际萧邦钢琴比赛(2009)中胜出。她在世界各地演出,足迹遍及北美丶英国丶意大利丶奥地利丶摩尔多瓦丶南韩及内地。曾与多位指挥家合作,包括叶惠康丶叶咏诗丶Mikhail Sechkin丶Takuo Yuasa丶Neil Varon丶Emil de Cou 及 Patrick Souillot。她曾於各类型的音乐艺术节中演出,包括在国际现代音乐节丶法国五月艺术节丶香港小交响乐团ArtisTree驻场计划,以及香港国际室乐节演出。
查氏曾主持香港电台第四台节目《写意室乐》丶《德布西印象》及《美乐无休》,亦经常担任本地及国际音乐赛事及考试评委,以及三届香港钢琴演奏及教育论坛的嘉宾(2013-2015)。查氏现为《乐·心》演奏会系列音乐总监及圣庇护十世音乐学院驻校艺术家。

林伟源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其後於美国纽约大学取得艺术硕士学位。他是一名杰出的编舞者及舞蹈表演者,编创多元化,包括古典芭蕾舞丶现代舞及实验性舞蹈创作。他曾参与香港及美国多个主要舞团的制作。他凭着策划舞蹈剧场及教育计划分别於2005年及2014年获颁「香港舞蹈年奖」。
1995年,林氏与其他人创办「动艺」,同年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赴纽约进行交流研究。2004年创立「妙思舞动」,积极与来自不同艺术界别及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合作。

尹宝铃曾获2017亚洲芭蕾舞大赛初级B组金奬及最佳演出奬丶2017亚洲国际芭蕾舞大赛初级B组铜奬及最佳香港参赛者奬项,以及2017暑期培训计划最佳学生奬。
最近,她获选为2018美国青年芭蕾舞大赛纽约总决赛获选为高级组头十二名最优秀选手之一。

香雪露是2017暑期培训计划毕业生,曾入选2017亚洲国际芭蕾舞大赛初级B组决赛。她亦曾获颁纽西兰国家芭蕾舞学校短期奖学金。

彭翊展获2017亚洲国际芭蕾舞大赛初级A组银奬及美国候斯顿芭蕾舞学院暑期课程奖学金丶2017亚洲芭蕾舞大赛初级A组金奬及亚洲国际芭蕾舞大赛暑期培训计划奖学金。

思琪是2017暑期培训计划毕业生,曾获2017亚洲芭蕾舞大赛初级B组金奬及2017香港挑战杯舞蹈比赛金奬。

殷晋雄曾获2017亚洲国际芭蕾舞大赛初级A组金奬及最佳香港参赛者奬项丶2017亚洲芭蕾舞大赛初级A组金奬及最佳演出奬丶2017香港挑战杯舞蹈比赛高级组金奖及最佳演出奬,以及亚洲国际芭蕾舞大赛2017暑期培训计划最佳学生奬。
他於美国青年芭蕾舞大赛纽约总决赛中,获The Joffrey Academy of Dance 及 Rock School for Dance Education两项全年奬学金。